新闻动态

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来源:中国教育

http://www.edu.cn/nj05_02_8870/20091120/t20091120_422913.shtml

 

为满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快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拓展中国大学校长的国际视野,交流、分享国内外大学领导和管理的成功经验,2004年8月4日—10日,以“大学发展战略”和“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 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参加论坛的中方校长共129位,分别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进入“211工程”的其他高校、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高校、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高校的现任正职校长。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国立莫斯科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经济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巴黎十一大学、奥斯汀大学、华威大学12所国外著名大学校长和专家,香港大学校长应邀出席论坛并作高水平报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5位中方大学校长作精彩演讲。本次大会安排两次小组讨论,分别围绕“面对挑战,不同类型的大学如何选择发展战略,有哪些实现该战略目标的重大行动和举措”和“大学如何有效开发科研资源,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进行讨论。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主持开幕式,副部长章新胜、赵沁平、吴启迪和党组成员田淑兰、郑树山、李卫红等同志出席开幕式并参加论坛相关活动。

除论坛期间的大会交流外,中方大学校长还就学科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的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的契合,科学研究的组织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大学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等6个专题,分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关于学科建设,校长们认为,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活动、学科活动的环境与条件等三个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学科建设与学校定位、学科布局与学科体系、学校优势与特色、重点建设与全面发展、学术带头人与学术梯队的关系非常重要。要抓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校长们认为,改革与完善教师聘任制势在必行,要准确把握教师聘任制的丰富内涵,处理好高校办学目标与教师自身价值,拔尖人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拉开收入差距与保证分配公平,队伍稳定与人员流动,管理重心下移和宏观指导监督,统一思想、统一政策与因校制宜、分类指导以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关于大学的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校长们认为,要正确协调现代大学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明确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作用领域是协调二者关系的前提,强化学术民主制度建设,是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关键,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是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保障。

关于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社会的契合,校长们认为,在制定和落实大学的发展战略时,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人本意识、开放意识、进取意识和法制意识。必须遵循严守大学外部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寻求自身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综合集成等原则。要潜心构建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体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继续加大经费投入,以政策为导向吸引拔尖优秀人才到大学任职,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评估的反馈引导作用。

关于科学研究的组织与促进,校长们认为,要积极创新与改革高校科研组织,积极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分工协作机制,妥善处理学术自由与国家目标及区域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深化高校科研拨款体制改革,创建弹性的项目制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和成果评价制度,建设全国性高校科研信息平台。

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大学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校长们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学发展理念落后、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和支撑体系不健全。要建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推行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制运行机制,完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机制。

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按照“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的宗旨,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更加深入了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成功经验,深刻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广泛建立国内高校与国际著名高校之间的联系成功地搭建了交流平台。论坛促进了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了解,也增进了国际高教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巨大成就的认知,进一步扩大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

撰稿 张爱龙     审稿 李志军 陈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