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

    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视野中未来教育与新型领导力

    ——第八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综述


    第八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

    2018年4月   武汉

    主题:未来教育●新型领导力●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4月7日—10日,第八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世界51个国家和地区150余位代表就“未来教育·新型领导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展开深入研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出席了论坛闭幕式。论坛由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现代女性领导力研究院联合主办。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自2001年创办至今已17年,参会代表中有一批杰出的资深女校长,在高等教育领域孜孜耕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堪称是教育界的领袖,她们身上彰显了女性之光。开幕式上授予庞瑶琳等12位女校长“大学女校长终身荣誉奖”。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未来大学

    论坛立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探索未来教育和世界领导力,探讨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变革和创新,将未来教育的地平线、全球治理的地平线,设置在人类命运一体的高度上。未来全球治理,需要通过教育培育“全球共同利益”大局观,涵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面对自然,人类维系一个共同的命运。每一个“地球人”需要共同面对生存环境的恶化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共同建立生态圈恢复和保护的全球战略。未来教育应该帮助年轻一代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精心呵护人类的共同家园,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应该在教学中植入地球家园的意识。面对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全球性问题,需要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安宁、福祉和可持续性发展,寻求共识并联合行动。

    未来大学身处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环境中。互联网方兴未艾,大数据、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信息社会正在深度改变大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人类还面临着污染加重、贫富悬殊、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除此之外,价值观冲突、利益冲突乃至文明冲突带来的社会的分裂和不平等日益加剧。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速度、范围、系统影响都将史无前例。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字技术所构造的互联互通社会,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式和习惯。教育上需要慎重对待的是,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性别之间横亘的数字鸿沟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信息社会、后现代状况下科技与人文的断裂、技术与人心的隔离逐渐凸显。未来教育和未来大学应该批判地对待科技文明的成果。

    世界人口的变化特别是少子化、老龄化的趋势,正在影响高等教育的未来。不同年代的人在一起共同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现实。大学亟待准备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容纳不同年龄学习者的需求。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实现高质量且公平的教育,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大学在这一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大学不应拘囿于培养未来的劳动力,而应该塑造价值观和公民意识,让年轻一代做好准备,适应日益全球化的未来世界。

    知识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等教育也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基础。未来大学应该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更好的发展。大学的开放精神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的源泉,大学理应向科研院所开放,向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开放,向卓越的大学同行开放,这是未来大学自组织保持创新活力的原动力。政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既让知识成为构造社会、经济体和政府的基础,让思想和观念落地生根,同时在新的“试验田”上播种知识创新的种子。

    未来大学须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打破校园界限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不同文化、民族的相互认知和交流,以期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大学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未来社会日趋多元化,文化也呈现多样化态势,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前提是需要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共同体意识的人,个性与个性的容忍与欣赏,是未来教育的要义。未来大学物理空间的校园和面对面的教育将更加珍贵。品格塑造、智慧传承、社会化的学术交往,都赋予面对面教育生活的意义,校园文化传统是人格养成所。向传统致敬是未来大学理想的应有之义,与会代表还分享了日本津田塾大学创立人津田梅子、韩国东西大学创立人朴东顺等教育家的办学思想。


    二、全球治理与新型领导力培育

    大学培养造就未来的领导者,首先要充分领会大学多学科、跨学科教养的精髓,培养锻炼学科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并以跨学科的思维解决科技和社会领域出现的复杂综合问题。未来的领导者,应该突破狭隘的民族种族主义、文化优越主义等价值立场,站在全球、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角度考虑人类共同命运或共同利益。未来的领导者布局,应该突破男性中心主义的性别失衡状况,挖掘开发女性领导力,让领导力内涵和结构更加丰富多元,复杂多变的全球治理需要女性领导力的特质。

    与会代表提出,未来大学变革旨在培养创造力,培养全球胸怀和全球视野,利用科技成果提升学习经验,促进创业,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社会人才。就大学传统的研究方面,有代表提出以校史叙事研究还原大学的故事、校长的故事、教员的故事和学生的故事,正是由这些教育人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铸就了大学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哈佛大学前校长劳威尔曾说“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比大学更能够经受住时间漫长历程的考验,其原因就是因为大学满足了人们永恒的需求”。有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经久不息的育人传统,同时要为本民族、本国服务,未来大学更要将目光朝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这是大学在时间长河中持存的基础。

    与会代表认为,未来的教育承诺人们必须获得四种关键的技能,交流技能、合作技能、创造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而数字技术已经成为获取这些技能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未来教育不只是传统的读写算技能,同时要掌握基本的数字技术、网络化思维。要成为真正负责任的公民,也意味着所有的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工具来应对未来的变化。


    三、女性领导力与社会进步

    在基础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领域受教育状况逐渐改善或趋向均等的情况下,女性在诸如政治、经济、科学等社会生活主要领域领导权力配置方面严重缺席、呈现领导力结构失衡的状况,传统领导力结构和内涵打上了男性为主的烙印。女性在公共生活和职业领域遭受的显性或隐性歧视,导致生涯发展出现严重的“玻璃天花板”现象,是导致知识女性难以突破成就瓶颈的根源。整个社会包括教育需更积极赋权女性,矫正不断出现的事实上的性别歧视,同时需要增强女性自赋权意识,营造女性共同体集体赋权的行动氛围。

    与会同仁认为,调动“半边天”的女性潜能和创造力,将会大幅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全球生产力和社会进步。当前令人担忧的领导力性别结构失衡状况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女性,对女性的投资,空间上是对全社会和每个家庭的投资,时间上是对未来的投资;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女性领导的培养,为其创造更充分的成长条件、提供更适宜的发展空间,通过制度设计塑造先进的性别文化,致力于未来新型领导力的性别均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生存技能和社会地位,同时负有改进社会不平等现实的使命,为性别平等理想做出贡献。

    然而,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意识形态,仍然藏在社会结构内部和社会观念深处。性别平等观念的传播链条并没有有效地延续。学校传递的性别平等观念需要及时在家庭内部、社区生活得到实践,同时也需要将性别平等概念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要教育男女平等的观念,而且要在所有的领域都提倡男女平等。绝大多数女性承担着家庭和外面工作的双重责任,而只有不到一半的男性有这样的双重负担。女性还是心理、身体和性暴力的主要目标,女性容易受到男性沙文主义的指责。现实社会生活仍然拒绝妇女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在领导职位上女性常常被隔离和排斥。

    信息时代需要正视性别领域的数字鸿沟。现在女性上网的人数比男性少2.5亿人,她们缺乏数字的工具,全球有17亿女孩或者成年女性并不拥有手机。要确保每个人从数字技术和数字社会中收益,并且有机会、有能力使用这些技术来改变他们的生活。全球只有28%的科研人员是女性,而在科学技术发展、工程、数学等领域这个鸿沟更大,与数字科技直接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同样存在巨大的性别差距,性别层面的“数字鸿沟”非常突出,未来必须确保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让女性掉队。


    四、大学女校长的领导力与教育人生

    从世界范围看,大学校长中的女性比例非常低,许多国家的比例都在10%以下,美国也只有20%左右。“泛美高等教育协会”只有15%的女性大学校长。与之相应的是大学学术职位中教授一级女性的比例也远远低于男性。但是有资质担任大学校长、教授的女性并不少,甚至从学历结构看在很多国家女性比例并不低于男性,知识界女性成长之路明显遭遇了“玻璃天花板现象”。在不容乐观的数据比例里,也有一些积极的信息,比如美国常春藤联盟八所学校中有四所是女校长,牛津大学现任校长也是女性。2016年1月12日,牛津大学迎来了建校近8个世纪来首位女校长路易斯·理查德森(Louise Richardson)。与会的非洲马拉维科技大学校长阿德莱丝·马拉塔则是今年初刚刚任命,成为马拉维历史上第一位公立大学女校长。大学女校长作为大学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有责任致力于打破高等教育领域学科的性别偏见,鼓励更多的大学女生学习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科目,增进女性在象征“理性”的学科领域取得更大成就,改变性别不平衡的科学史。

    本届论坛专门邀请获得“大学女校长终身荣誉奖”中的七位大学校长在“我的教育人生”圆桌会议上发表演讲。圆桌会议由“大学女校长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校长陈乃芳教授主持,台湾世新大学董事长、原校长成嘉玲,加州大学斯坦尼斯洛斯分校原校长、迪拉德大学原校长秀茨,日本传媒与女性研究国际学院院长、学校法人城西大学原理事长水田宗子,新西兰梅西大学原校长、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原副校长朱迪斯·甘丽雅,韩国东西学园董事长、东西大学原校长朴东顺,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原校长玛利亚·博格达诺维奇,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先后发言。与会老校长认为,女性成长为一名大学领导者不得不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需要“证明”自己能够胜任校长,在此过程中女性必须面对和突破世俗偏见的阻碍,历经各种考验才能“破茧成蝶”。“只有真正解决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之后,才能够知道作为女性我们能走多远”,老校长们非凡的教育经历本身就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想要获得自己的权利,一定是要把自己放到你所在单位群体的领导地位上”,一旦获得领导地位,女性领导者要有独特的“领导力语言”、“领导力思维方式”、“领导力风格”等等,同时兼收并蓄,涵养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作为大学校长,应该有清晰的教育原则和价值观,对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作为大学的继承人,大学校长必须尊重教育体系的历史传统和人文价值。大学校长不仅是教育思想家,更是教育哲学的身体力行者,不仅让人听到,更要让人看到。


    五、“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学交流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为更加广泛的开展国际高等教育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是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大学国际化的重要契机。本届论坛特地设置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学交流合作”专题论坛。自从2013年9月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之后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主要原则正在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巨大反响。论坛上,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大学、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分别介绍了中国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大学交流合作的战略和经验。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联盟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音乐学院计20余所,成为国际音乐学术交流之路、国际音乐文化传播之路。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再续历史上与马来西亚的缘分,全资设立、具有独立校园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这是第一所在马来西亚设立的中国大学分校。北京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区域与国别研究”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西南交通大学则系统开展了“一带一路”中国铁路工程家国际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芬兰中博腾应用科技大学原校长田纽芬教授介绍了中国和北欧国家的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情况,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想之下未来合作前景。由现代女性领导力研究院牵头,早在2015年4月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南亚分论坛召开之际,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河北传媒学院等高校,以及北京星光集团、南京江宇集团、中国远洋物流等单位与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开展合作项目,共同援建了该校新闻编辑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视频录制实验室等,并捐赠了相关的教学设备和英文教材,中国传媒大学为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先后培养了两名传播学博士学位师资。本届论坛上,由现代女性领导力研究院继续牵头,与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签署二期合作项目,其中援建内容包括继续完善实验室后期建设、继续与中国相关高校合作支持尼泊尔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教师进修培训项目、合作举办中非电影节等。


    论坛与会者还提出了若干尚未有答案的问题:大学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科研人员和未来的劳动力,而就业市场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这对大学的专业设置会带来什么影响,对大学教师、研究人员、对大学功能会产生什么影响?高等学府又如何去应对这样一种未知的未来?在全球化、信息化推动下,大学与社会的边界逐渐模糊,大学与信息集散地的边界日益模糊,大学应该坚持什么历史传统、创造什么新的传统?

    “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创办于2001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创办,已在中国北京、南京、厦门、台北和武汉等地召开了八届主论坛,其间,在奥克兰、东京、夏威夷、伊斯坦布尔、哈拉雷、蒙特雷、加德满都、坦佩雷、布加勒斯特、叶卡捷琳堡等城市举办过十次分论坛,来自世界近百个国家的参会者逾一千人次,论坛旨在汇聚世界各国大学女校长的力量,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女性领导力,搭建交流合作、分享智慧的国际平台,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以大学女校长为主体的品牌论坛。





    (作者: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