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

    2011年11月  厦门  

    主题: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


    2011年11月4-6日,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论坛的主题为“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主办,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和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协办。来自35个国家100余位大学女校长和专家学者围绕大会的主题,沟通互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出席论坛并讲话,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厦门市政协主席陈修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教育处主任毕斯塔等领导在论坛上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和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分别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闭幕式。

    论坛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和厦门大学院校合作的重要成果,得到了双方学校的高度重视。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和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论坛的筹备过程中亲自会商,对论坛的筹备活动多次指示,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设置了大会主题演讲、分论坛讨论、主题沙龙、沙龙主题演讲等交流形式。来自不同国家的女校长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视角出发,做了精彩主题发言,并回答了现场提问,气氛热烈。与会代表主要围绕以下方面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探讨:


    一、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和大学的责任

    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最初衍生于经济领域,是指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要突破区域和阶层的界限,惠及社会中的所有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倡导一种公平公正的发展目标。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思考包容性发展的含义,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与会代表认为,推动的教育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大学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在讲话中强调:大学应该成为文化与教育包容性发展的典范,做到“有教无类”、“有容乃大”,要在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之间寻求更高的平衡。同时,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要引入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观念,通过国际交流促进高等教育开放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认为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既是一个重要理念,又是一项实践性课题。前提是对个性与特色的尊重和倡导,关键是受教育者机会公平,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而推动文化和教育包容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

    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主席刘继南在发言中指出: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体现在文化多样、和谐共生,教育的包容性发展体现在有教无类、公平公正。从推动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促进文化和谐共存,坚守大学的核心价值、拓展大学的社会功能,构建普惠、公平的教育发展体系。

    北京大学前副校长岳素兰认为包容性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提出的观念之一,包容性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旨在寻求文化和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未来文化教育应该朝哪个方面前进的一个大的指向。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王路江指出大学的包容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上来理解:第一,大学应提供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包容性发展。第二,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是大学包容性发展的灵魂所在。第三,大学的包容性发展还体现在应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自觉尊重并维护人类文化的多元主义第四,包容性发展要求大学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第五,大学的包容性发展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大学提供必要的多元文化课程教育。

    二、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

    女性领导力的提升不仅是女性自身的问题,更是全世界范围内关涉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命题。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一直面临着“玻璃天花板”的无形壁垒,高等教育领域的女性数量然不断增多,真正能够晋升到高层的女性依然少之又少。参会女校长们介绍了不同国家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的提升路径。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认为目前中国女性领导力的培养依然任重道远。自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世界妇女运动高度关注女性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特别强调女性领导力的培植和引导。但在中国的教育科学领域,两院院士性别结构中女院士仅占5.06%;大学校长中女性不足5%。两年前,中国全国妇联启动了“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和政策推动项目”,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女性领导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前校长戴•叶布瑞(Di Yerbury)介绍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领域女性领导力的发展现状。她指出:近年来,澳大利亚的女校长的数量有所减少。2004年,澳大利亚大学中39位校长中11位是女性,占近三分之一。但到了2011年,只有6位是女性,减少到不到六分之一。这反应了澳大利亚大学对性别和资历的倾向性。她呼吁各国大学女校长们能够相互合作,找出解决途径,在未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同胞们的教育和发展带去福音。

    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前校长克里斯蒂娜•乌莱纽斯(Christina Ullenius)分享了瑞典女性高等教育的现状,瑞典是个高福利国家,自1994年起就在各个政策领域里推广性别主流化。目前,瑞典有65%的本科学生是女性,50%的博士研究生女性。20%的教授是女性,50%的大学校长是女性。她指出,要实现性别平衡,打破阻碍女性发展的玻璃天花板,需要调整学术结构,改变文化传统,增进相关的学习和研究。

    美国迪拉德大学前校长玛瓦琳尼•秀茨(Marvalene Hughes)认为女性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大学校长的职位正在更多地授予女性。2006年,美国教育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2148所高校中有494所由女性校长主持。如今,在美国大学中,约25%的大学校长是女性。39%的美国教授是女性。40.4%女性全职教工享有终身职位待遇。她指出女校长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教育实践中探寻扩展人文关怀价值观的路径。

    针对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女性领导普遍稀少原因,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江莉莉在发言中进行了分析,她认为目前的社会中,女性社交不被认可,女性导师的稀缺,女性对于家庭的责任使其难以承担长时间的工作,而这些恰恰是高级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女性通常有着不同于男性的职业道路,这些道路结合着全职工作,兼职工作,临时工作及全职儿童看护等。这使得她们更难于获得教学和研究上的成功,因此,就更不太可能被认为可以成为足够成功的领导者。

    如何改变女性领导力发展滞后的现状,探索高等教育女性领导力提升的路径,各国女校长们纷纷献计献策。

    芬兰坦佩雷大学董事长克里斯塔•薇兰托拉(Krista Varantola)指出大学女性领导者在引导下一代女性学者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应该积极消除性别刻板印象,鼓励年轻女性承担更多的学术任务,并促进学术领域的性别平等。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认为,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明确的性别视角是一种方式,不强调性别差异而平等对待以及全力地发展和支持每一个人,也许是一种更有效、更可持续的方式。只有推动大学的整体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中的女性发展。清华百年的育人与治学传统体现了男女平等、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价值信念,淡化性别差异,强调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社会责任。

    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福珍在发言中分析了女性领导的特质,认为在高校管理中,女性领导以特有的母爱和人文关怀,可以提升其领导力,更有效地调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办学宗旨、教育目的得以高度认同,并形成合力顺利实施。女性领导要在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上更多地发挥女性优势,彰显女性领导力,形成独特的领导风格。

    女子学院是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津巴布韦非洲女子大学校长何柏•辛西娅•萨扎(Hope C. Sadza)介绍了津巴布韦非洲女子大学的情况,该校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成立于2002年,学校以促进两性平等和减少在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差距为己任,学生中85%为女性,15%的男学生 。学校在农学,管理和信息技术,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培养女性人才,赋予女性权力,积极推动了本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日本广岛女学院大学副校长石井三惠(Mie ISHII)指出,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女子学院的存在更为重要。首先,女子学院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和满足女性学生的各种需求和利益。其次,女子学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锻炼其领导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各个领域对领导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她认为沟通建立关系网是领导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决策能力也十分重要。广岛女学院大学在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方面做了出了很有成效的努力。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涵与趋势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强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促使大学要致力于成为世界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吸纳世界科学文化的精华,以提高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大学要通过传播和交流科研信息,提高自身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校长、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主席刘继南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同质化,不等于一流大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设分店,把学生变成连锁店生产的标准“汉堡”;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追求百花齐放、群芳争艳,应提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大学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分享不一样的精彩。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趋同和立异就像为一个硬币的两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国际化并不是一味追求与国外大学的同质化,而是“同”和“异”的辩证统一。在办学理念上倡导全球视野、开放精神与弘扬传统,打造特色的融合并存;在人才培养、学术评价中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导向的平衡兼容,这才是国际化的本质目标和正确道路。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朱迪斯•伍兹沃斯(Judith Woodsworth)以康考迪亚大学为例,介绍了学校国际化发展的积极经验。她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应该将国际化与大学的目标和战略方向相结合。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应包括: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合作,教授与研究员的国际流动,学生的国际交换,课程的国际化等。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董事长里倪恩•福德(Leneen Forde AC)介绍了学校的多信仰中心。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之地,格里菲斯大学有15%的海外学生,来自世界124个国家。格里菲斯大学于2002年5月,设立了一个多信仰中心,旨在让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人能在这里获得自我信仰的提升,并且有机会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们对话并参与相关活动,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英国肯特大学校长茱莉亚·古德费洛(Julia M Goodfellow)指出,在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制度正经历一场巨大改革,而改革的重心放在对英国及欧盟国家学生的支持上。改革动力源于英国政府希冀创建一个兼容并包,与市场结合更为紧密的国际化体制。她对制度变化如何使英国高等教育受益,使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受益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呼吁女校长在时代变化中积极实现自己的使命与作为。

    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大学发展定位。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同社会文化在交融中互相影响,也彰显着各自的特点。纵观世界各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发展定位,既有趋同性的国际化标准,也更多的体现出不同大学独特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大学只有形成鲜明的特点,在充分张扬个性、发挥优势的过程中提升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才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理事长刘英指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四大要素。我国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其他要素之间的矛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把解决这些矛盾作为考虑的重点。

    美国爱默森学院前校长杰奎琳·妮贝尔高特(Jackie Liebergott)认为在21世纪,高校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方面应该有更多作为。高校的教职员工需要深入的学习以适应和不同的学生的沟通,高校领导者要鼓励学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学应该以多样性的经验推动社会发展,在促进性别平等和文化多元方面提供重要支持。

    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叶国英指出,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优势,就业劣势”的困境。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把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大学要切实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实际的学业优势,积极促进大学生建立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优势。其中,推进社会性别公平是大学生把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的重要内容。

    大学的发展定位学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获得持续良性发展的基础。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指出推进外国语大学健康发展需要积极创建高品位大学文化。大学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以文化塑造着大学中的人。制度文化是大学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充分发挥了政策导向和规范作用。大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的沐浴和道德的洗礼,达到人格的升华。

    曲靖师范学院院长周本贞分析了地方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认为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以区域教育生态为基础,着力于提高师资培养质量。教育生态理论对地方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以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从现代大学制度、师资整合、教学科研基本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实施地方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这也是将教育生态理论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爱淑借鉴国外高校管理制度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高校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划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建立规范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二是强调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管理部门切实履行组织协调、沟通信息、检查督办等服务职能。三是制定政策、搭建平台,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教学、科研的日常管理。四是建立和完善民主办学体制,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健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美国夏威夷大学希罗州立大学前校长张蕴礼以希罗州立大学为例,认为大学的发展需要提升学校形象,增加学生人数,改善硬件设施。也需要在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分享思想,分享文化,积极提升包容性领导力。

    葡萄牙阿威罗大学校长玛利亚•海伦娜(Maria Helena Nazare)指出大学的现代发展需要有明确的任务和清晰的目标,认识到知识传播与区域合作的需要。使大学的研究活动和地区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大学要回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积极应对失业问题,实施各种再培训活动。

    泰国朱拉隆宫大学校长苏差达•克娜达娜(Suchada Kiranandana)认为,在世代交替、价值多元的新时代,大学的课程设计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完善学生的个体发展。实现大学目标最重要的因素是有效的激励教师们去实现自我提升,满足大学发展的要求。

    本次论坛是一次国际教育交流的盛会,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学女校长汇聚一堂,融合智慧,分享经验,从各国的文化特色和社会现实出发,高屋建瓴的论述了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交流了世界不同地区女性领导力发展现状,分享了各个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模式。女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样文化的交流碰撞,也需要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女校长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英群体,其实践体悟和独到见解都将积极推动大学的发展,也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深刻启迪。



    作者:王琴